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库 > 张良驯做客MPA学术讲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张良驯做客MPA学术讲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中国MBA教育在线 2021-03-18

2015年10月11日上午9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我校MPA兼职导师张良驯研究员应我校MPA中心邀请作了题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MPA中心主任孙雍君副教授主持,文法学院马胜强博士、杨志云博士以及MPA2014、2015级学员、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5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的第一部分,张良驯研究员介绍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提出背景,他首先回顾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其次,张良驯研究员引用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少数领导干部不尊崇宪法、不敬畏法律、不信仰法治,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关系”,指出当下部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不强,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进行了阐释。

讲座的第二部分,张良驯研究员详细论述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他首先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将国家、政府与政治领袖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将这个原则作为政治体制的基础。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其次,他详细解释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概念内涵,即领导干部遵循法治理念,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和过程;是领导干部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张研究员通过2000年美国大选等案例,向在座的师生进一步剖析了此概念的深刻内涵。

讲座的第三部分,张良驯研究员介绍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具体形式。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尊重规则的思维,是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运用法律规则中的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法治思维具体体现为规则意识。第二,权利本位的思维,是指在法律中把权利作为根本和主导,而把义务作为从属和次要,法治的发展过程是为适应公民权利的保障需要而产生、扩展和演变的过程。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谋划工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决策时,以保障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权力控制的思维,是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管控和监督。法治的根本是解决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法治的主线。第四,程序公正的思维,程序公正的思维是公权力部门严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不仅要考虑实体上是非对错,更要确定一套开放、公平、透明的程序规则。张研究员通过“挪威小学的交通规则教育”、“安利公司在华销售策略”、“孔子弟子子路行善”等古今中外的案例对法治思维具体形式进行了多元而生动的解释,引发了在座师生的共鸣。

张良驯研究员的讲座既包含深刻的学理内容,又具有丰富的现实案例,赢得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最后,MPA学员就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力与法治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向张研究员进行了提问,张良驯研究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做了详尽的回答。最后,MPA中心主任孙雍君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对张良驯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

附录:张良驯研究员简介

张良驯,博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MPA兼职导师。曾任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长期在团中央系统从事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公共政策和青少年社会教育,曾主持国务院参事室、共青团中央多个重点科研课题。代表性著作是:《青少年宫公益性研究》(专著),《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合著),《中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主编),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进行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