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招访谈
MBA访谈录——冯新
来源:中国MBA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2/11/16

记者:MBA的校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MBA校友访谈录,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98级的优秀学长,碳9学社创始人冯新学长,欢迎学长。

冯新:大家好,我是98级MBA冯新。

记者:师兄,那我们知道您是89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在98年报考MBA的时候,您已经有了9年的工作经验。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重回校园?

冯新:我当时在天津创业,在做一个电信增值服务的公司。在做公司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对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很多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块还是不太了解,没有相关的知识体系,因为本科学的是工科。这个时候我在浏览财经媒体的时候注意到97年咱们国内第一次实行了MBA联考,然后我就借这个机会对MBA的教育做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了解的过程当中,我觉得非常适合去通过MBA的学习来弥补自己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短板。另外,我当时在做part-time的项目,应该说对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不存在什么机会成本的问题。通过对北大、清华、南开几个学校的比较,最后我选择了来南开大学读MBA。

记者:那么您其实是南开MBA98级的一个旗帜性人物。您与冯志师兄合称为“98二冯”。嗯,并且有着著名的“二冯对话“。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背景情况呢?

冯新:这个其实是98年9月份我们入学之后的对话。新生入学都会有一个兴奋期,因为我记得当时在周末的时候跟很多同学都通电话做了一些沟通,大概刚刚入学一两周的时间。在一个周末,我跟冯志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电话通话,聊了很多入学这段时间大家的感受,包括彼此对MBA教育的一些思考。谈完话之后,我觉得如果能把我们的谈话内容记录下来传播给更多的人,应该会对大家有一些启发。所以我就说我们把聊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文字的提纲,然后把这个彼此对话的内容填进去,再把一些我们口头沟通的时候没有涉及到的东西补充一下,最后形成了这个所谓的“二冯对话”。应该说这基本上反映了当年我们对MBA教育的一些关注和思考,然后又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比如说关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些想法。其实当年这些想法比如自组织去教师化与我后来做创业教育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记者:现在创业确实是大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您本身是碳9学社的创始人,之前也做过天使投资。那么能不能从教育者、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角度为我们年轻一代志在创业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引导,或者能不能提示一下他们应该规避一些什么样的风险和雷区?

冯新:碳9学社是一个面向创业者的学习型社群,这个社群我们提出来的一个价值主张是通过学习来满足创业者的成长需要,通过学习来满足创业者的深度社交需求。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价值主张是因为我们针对早期创业者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创业失败其实除了资源能力上的一些局限,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方向的判断、对一些未知创新事物的理解、对人性的了解都不够,都是认知层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做了碳9学社。实际上我本身真实身份还是投资人,只不过就是换了一个马甲来做这个投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想用创新的形式来颠覆投资人的工作方式。我觉得没有什么是不能够被打破的,大家过去习以为常的投资基金或者天使投资人的工作方式,都可以用创新的方式来变革。那么过去我们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一年看几百个项目,到年底通常也就是投其中的1%到2%,最后你判定的时候会发现98%的商务会见其实都是无效社交。在2014年的时候我听了当时中国科学院李善友教授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的演讲,介绍了一个产品社群自组织的互联网趋势局,对我很有启发,也是后来我做科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实际上我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层面是通过这样一个创新学习社群来解决优质项目问题。在投资圈里投资人除了竞争你的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竞争你怎么样获得优质项目,如果你不能够有效吸引优秀的创业者跟你发生连接,那最终这个投资机会你也找不到。那这样的一个开放性学习社群,实际上是用来解决项目来源问题。第二个层面是改变投资人去筛选创业者的一种手段。过去是创业者要募资,然后他带着这种功利主义的目的来鉴定。这种场景就非常像相亲,都是把自己捯饬得很漂亮,然后去见你,其实这时候都会给你带来认知的偏差。而现在我通过这样的学习社群,把创业者放到一个学习的社群里面,全面地去看一个创业者在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性格多层面的问题,而且在这种学习情境里面,这些基本上就是难以隐藏的。比如说MBA这样的群体,实际上你对班级同学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其他人的了解,因为在这种学习情境里面,大家都会有一种非常深度的个性或者是人格方面的全对应展现。第三个层面实际上是改变了创业者的生存环境,就是我们通过深度社交,把整个创业元素和要素组合到一个社群里面,然后让每个创业者能够跟这个创业要素发生连接,这样的话他们创业生存环境的小生态被改变了。最后一个层面是改变了创业者跟投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过去你投的项目投完之后,项目进入A轮B轮C轮之后,其实天使就没什么价值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是你跟他讨论他的创业项目,他也未必能跟你建立多么深厚的人际关系,甚至有的创业者在新三板上市了都没通知过我一下。那么现在我们做了一个社群,通过学习来改变创业者认知,是非常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个实践。所以我们发现就是在这个社区运作了两年之后,我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跟这些创业者之间的整个人际关系全部都被改变了。太多的创业者因为我做的这件事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他的事业,改变了生存的环境。所以很多创业者跟我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密,这也是我做这个社群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和结果。

记者:确实,碳9学社满足了很多投资者和创业者这种供给端和需求断的匹配。您的思想和行为确实也影响着很多的人,那么之前采访的时候冯志师兄也说您是他转做投行项目的引路人;谷俊涛师兄也提到过2007年春天和您常畅聊通宵的一个夜晚也让他更加确信今后要走的路。在您的记忆深处,有没有一些对您影响非常深的校友、老师以及一些珍贵的故事呢?

冯新:好的。实际上我当时是98级MBA的班长。相对来说比较年长,另外就是我在读MBA之前有过在多个城市的工作经历,所以有一些走南闯北的经验,包括自己在读书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可能对很多事情的认知的会超过自己的一些同学。所以我当时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对行业前沿的方向性判断告诉同学,对同学来施加一些影响。当时我做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传播就是开班会、组织成长沙龙和案例研讨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上了风险投资这件事,我离开南开之后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够进军风险投资这个行业,我自己在做这方面努力的时候也关注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当时我得出一个判断就是毕业后我们可以把金融行业作为一个大的方向来选择,所以最终我们班50多个同学有20人左右从事的行业都是跟金融相关的,都是泛金融领域的。比如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和证券公司。冯志当年进华夏证券的整个过程我都是知道的,在1000多人的应试里面经过几轮拼杀,最后录取了四个人,他就是那四人之一,表现出非常强的个人战斗力。因为他跟我过去的背景都是通讯领域的,可能我的一些想法对他进证券行业起到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一个好的大学里面要有一些大师在价值观、审美、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多个层面对一个人在精神层面、心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产生冲击,产生影响,这样的话才会完成一个人的塑造过程,这才是教育的一个本意,这是我对大学的一个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说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我想必须要提一个人,那就是张伯苓。我对南开的情感说起来其实稍稍有点复杂,就是刚进学校的第一个学期还是有一点点失望,但是紧接着99年恰逢南开建校80周年,出版了很多与南开历史相关的刊物。那时候我把这些几乎所有的出版物全部都买了,然后在家里面认真的看。在看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哇,我对南开原来如此不了解,原来这个学校曾经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像张伯苓这样的一个教育家,创办了南开中学开始,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了自贡蜀光中学,这些都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学校,我对张伯苓校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时有一本书叫做《思想者的产业》,主要讲的是一个教育家如何创办一所独立的私立大学,就是通过募捐来解决学校经费的问题,然后坚持独立办学。一个私立大学独立办学的风格其实是非常触动我的,所以我对南开的校史应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说20年代数学系的顶梁柱姜立夫,他也是陈省身的老师。然后物理系的饶毓泰,然后经济系的何廉,这都是美国一流名校回来的博士。所以今天南开所有的优势学科,其实都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打下了很好的学科基础。当通过历史了解学校之后,了解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之后,就对我自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离开南开不论去做什么,我都觉得大校长张伯苓都是我们背后的一盏永远不灭的灯。

记者:从冯师兄的一席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您确实是一为非常有情怀的南开人。您现在也是北京校友会的一员,今年学校也是牵头做这个校友会平台,平台一旦运行,所有的校友资源共享共同受益。那么您对于校友会今后的一个建设方向和思路,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

冯志:好。学校最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MBA校友会,并且在筹建各个行业分会,冯志这边接到了金融投资协会的事情,又在这个峰会的基础上准备推出一个项目叫做金融野战排。在这之前他也找我和其他校友做了比较深入地沟通,我觉得这个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创意,因为我自己这些年也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摸索出来一些比较独特的学习方式。对这件事我非常支持,我相信用我的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对这样一个针对咱们南开MBA校友的金融野战排项目,我能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论上的一些支持。

记者:好的,感谢有思想深度,有情怀的学长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我们的访问。那我们也欢迎学长常回南开看看,今天的MBA校友访谈录到此结束,大家下期见。

后记:今天有幸采访到了这位观点犀利的萌大叔,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感动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欣喜于他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碳9学社的火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也乐于看到更多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教育从业者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声明:内容来源于南开大学商学院,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